近紅外技術在茶葉行業的現狀以及發展
中國是茶葉原產地和**生產、消費大國,有上千年的飲茶歷史,茶葉已經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我國現行茶葉品質標準中,關于茶葉的感官品質都采用定性語言描述,消費者難以理解和應用。因此,從數據中了解茶葉的品質能讓消費者的采購物有所值,同時也能增加茶葉企業的企業競爭力。
茶葉的指標主要由水分、總糖、茶多酚、咖*堿、蛋白質等物質構成。其中水分(干物質)含量是監測茶樹灌溉和采摘茶鮮葉新鮮度的重要指標,茶多酚是茶葉中*重要的保健成分之一,而水浸出物是評價沖泡茶湯的重要參數。
現行國標方法測定茶葉中的成分多為濕化學、液相色譜、紫外分光光度計、氣相色譜-質譜技術等,但這些方法操作復雜、費時費力,難以滿足茶葉生產加工過程中實時監控的需求。因此,需要一種快速、無損、經濟的方法來定量測量茶葉中的營養成分。
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是一種間接分析技術,不同于常規的化學分析方法,而是采用統計學方法在樣品待測屬性值與近紅外光譜數據之間建立一個關聯模型(或稱校正模型),再進行驗證完成模型的建立,通過構建的模型來預測樣品被測組分含量。傅里葉近紅外光譜具有操作簡單、制樣簡單、不損傷樣品、用樣少、無污染物、靈敏度較高等特點,適用于快速檢測。近紅外光譜技術已廣泛應用于產地溯源、多組分檢測以及過程控制等領域。
近紅外技術在茶葉行業的現狀
在2017年,安徽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茶葉中主要品質成分快速測定-近紅外光譜法》(DB34/T2890—2017)地方標準。2019年中華國內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編制實施了《茶多酚制品中水分、茶多酚、咖*堿含量的近紅外光譜測定法》(GH/T1259-2019)和《固態速溶茶中水分、茶多酚、咖*堿含量的近紅外光譜測定法》(GH/T1260-2019)兩個行業標準。而2020年貴州省綠茶品牌發展促進會也發布了《貴州綠茶主要化學成分的測定近紅外漫反射光譜法》(T/GZTPA0001-2020)團體標準。
這些標準規定了使用近紅外漫反射光譜法快速同時檢測茶葉水分、水浸出物、總灰分、茶多酚、氨基酸等化學成分,有利于生產企業對自己產品品質狀況全方位了解。近紅外光譜分析法快速、無損、簡單、準確的檢測特點,對企業及時了解品質特征,理化指標有極大的幫助。該標準表明近紅外不僅可用于茶葉化學成分檢測,還可用于測試一些物理指標成分品質指數。
目前來看,雖然近紅外方法沒有出現在國家標準方法中,但按照地方和行業標準也能出具有威信力的檢測報告。如果將近紅外作為企業內控標準,僅需一臺就可滿足平日的檢測需求。
近紅外技術在茶葉應用的展望
目前近紅外技術在茶葉的應用上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為茶葉生產品質控制及提升、數據化拼配等,提供技術體系保障;**茶葉產品出廠檢驗,能快速、全覆蓋對企業產品品質成分檢測。特別是水分、灰分、粗纖維等產品標準的品質指標,檢測合格后再上市,能夠避免如今市場上常見的質量糾紛問題。
茶葉高品質、穩定均一化拼配技術:通過在線近紅外技術對樣品數據進行采集,對所有茶青原料、初制半成品和毛茶進行快速測定分析,建立原料數據庫。實現茶葉數據化、跨區域、跨季節、跨品種匹配,*終做到茶葉高品質且穩定均一化的產品目標,提升茶葉產品競爭力。
出廠檢驗:圍繞企業所有批次茶葉產品進行出廠檢驗指標(水分、感官審評、粉末、凈含量)與產品標準品質指標(水浸出物、粗纖維、總灰分)快速測定,保證每一批茶葉**、達標走向市場。同時也能使茶企深入**了解企業產品的品質的狀況,達到科學劃分茶葉產品等級,合理定價,提升企業經濟效益。
毫無疑問,近紅外光譜技術可以替代那些傳統的費時費力的濕化學檢測和色譜檢測。傅立葉近紅外技術具有無損,不需要制備樣品和無需使用危險化學品的特點,可以快速準確地用于定量和定性分析。
布魯克近紅外光譜一直處于業界技術**地位,其近紅外產品線包括實驗室離線應用的TANGO、MPA II以及在線過程控制應用的的MATRIX-F II。